牛拉犁雕塑靜靜地矗立在村口的廣場上,青銅的犁鏵在陽光下泛著沉穩的光澤,老牛低垂著頭,仿佛仍在用力向前。這座雕塑是村里人集資修建的,為了紀念那些早已遠去的農耕歲月。每當夕陽西下,老人們總愛坐在雕塑旁的石凳上,搖著蒲扇,講起過去的故事

古時候,牛是家里最金貴的勞力,春耕秋收,全指望它。天不亮就得牽著牛下地,犁鏵翻開的不僅是泥土,更是一年的希望。孩子們聽得入神,卻很難真正明白那種與土地相依為命的日子。如今,拖拉機早已替代了耕牛,田埂上再也聽不到老農悠長的吆喝聲。但這座雕塑卻成了村莊的魂,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腳下的土地從何而來。偶爾有外鄉人路過,會好奇地打量它,甚至舉起手機拍照。村里的年輕人則會笑著說:“這可是我們祖輩的‘老伙計’。”雕塑的基座上刻著一行小字:“犁開歲月,耕出春秋。”沒有華麗的辭藻,卻道盡了農耕文明的厚重。或許有一天,連這座雕塑也會被時光磨去棱角,但只要還有人記得,這片土地的故事就永遠不會結束。
夕陽的余暉灑在玻璃鋼牛拉犁雕塑上,折射出金屬般的光澤,仿佛為這凝固的勞作瞬間鍍上一層流動的鎏金。犁鏵深深切入土地的姿態,與老牛繃緊的肌肉線條形成奇妙的呼應,讓人恍惚聽見泥土翻卷的悶響與粗重的喘息。這座雕塑的創作者曾坦言,靈感來自童年記憶里父親駕牛耕田的背影。玻璃鋼材質特有的冷冽質感,反而強化了農耕文明中人與土地那種近乎悲壯的羈絆——牛蹄下的裂痕并非裝飾,而是模擬真實犁地時土壤龜裂的紋路。當游客的指尖撫過那些凹凸的裂痕,總能觸到一絲不易察覺的震顫,仿佛大地在金屬軀殼下依然保持著呼吸。
每逢春耕時節,總有老農在雕塑前久久駐足。他們布滿老繭的手掌懸在空中,虛虛比劃著扶犁的姿勢,渾濁的眼睛里泛起年輕時的光。有個細節鮮為人知:雕塑基座暗藏機關,按下隱蔽按鈕會播放不同年代的犁地號子。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高亢的勞動歌聲,到新世紀電子合成的機械轟鳴,三分鐘的音頻里,翻滾著半個多世紀的土地記憶。
最近有對新人特意來牛拉犁雕塑前拍婚紗照,新娘的雪白頭紗與黑鐵般的牛角交織在一起。年輕人說,這比那些歐式噴泉更有生命力。確實,當城市不斷向高空生長,這件凝固在水平線上的勞作圖騰,反而成了最鋒利的時代棱鏡——它讓匆忙的路人突然想起,我們鞋底沾著的每一粒土,都曾有過被犁刃翻動的黎明。